有关歼20研究报告 第1篇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据相关数据显示,xx制药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继续努力。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员工认为公司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员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员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员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五)员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员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员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员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员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员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员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有关歼20研究报告 第2篇

西方媒体对于歼20很关注,有过很多分析文章。苦于歼20主要数据仍然保密,外媒多是凭空的技术性分析。

外媒对于歼20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价廉物美的隐形战斗机,属于亚洲顶尖战机,是中国航空业强大的表现。

不过,外媒普遍认为:歼20的性能仍然同美国的F22和F35有一定的差距,实战中难以占据上风。

亚洲外媒用大篇幅论文,从技术上分析了歼20的主要性能,最终做出如下总结:歼20的机动设计试图在亚音速机动、超音速机动、高攻角机动和隐形四项要求达到平衡,总体做的不错,仍和F22有一定差距。

亚洲媒体指出歼20主要缺点如下:

第一,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西方新式战斗机都非常强调超音速巡航能力,这是现代空战特点所决定的的。在超音速空战中,发射导弹有比较长的射程,也不容易被敌人的导弹追上。

第二,机动性能有限。使用的发动机较为落后,严重影响歼20的机动性能。以F22为例,发动机的超音速推重比可以满足超音速机动和亚音速机动的要求;它的二维向量喷嘴不但带来惊人的超机动性,也兼顾了雷达和红外线隐身能力。俄国T50采用的AL41发动机虽不能超音速巡航,矢量喷嘴已经可以表现出强于歼20的超机动性。珠海航展显示的歼20仍然采用俄制AL31发动机,这使得歼20的机体比T50大,推力却小。这种情况下,歼20的机动性难以超越T50,更不用说F22了。

第三,隐形能力有欠缺。歼20的前翼会在前半球产生回波,也没有有遮蔽到后方的主翼。下方的腹鳍会在下半球,对地面的雷达波产生回波。这些都导致隐身能力的下降。歼20和俄国的T50比较类似,双圆形喷嘴在结构交界处会制造较多的加强回波空穴,使得后半球隐形能力降低,不如F22。亚洲媒体认为,歼20应该是强调突袭攻击,打完就走,而不是像F22那样在敌人领空上持续作战。

相比亚洲外媒,北美媒体说的就更直白了。

北美媒体认为,歼20具有硕大的机身配合大型前翼,在地面雷达面前的隐形能力不如F22和T50。

歼20没有什么高机动性,相比F22、苏35甚至苏30MKI都有一定的差距。以中国最新购买的苏35为例,可以在0速的情况下依靠矢量发动机实现全角度变化。外媒认为,是否装备矢量推进发动机是衡量第五代战机的基本指标,这一点歼20不具备。

至于前翼设计,为歼20带来了较好的低空飞行稳定性和更大的攻角。不过,美俄的第五代战机,都没有采用这种设计。它们只是依靠大推力发动机,配合全动式水平尾翼、全数字化电传操纵系统、放宽静稳定度设计。

外媒还认为,歼20的隐形能力不明,但发动机似乎没有采用F22那种红外信号屏蔽综合技术。在珠海航展期间,可以直接看到歼20发动机的高热影像。

至于雷达上,外媒也有一定批评。

北美外媒认为,歼20的机载雷达系统落后于西方。歼20使用的有缘相控阵雷达技术资料虽没有公开,通过在非洲等地的宣传大概可以知道一二。出口型KLJ7A雷达对于5平方米雷达反射面探测距离,为140公里。KLJ7A雷达的探测距离比西方增大百分之四十,但西方是以3平方米作为标准而不是5。

外媒认为KLJ7A雷达同F35A的雷达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F35A的雷达是西方最高科技的结晶,为此投入漫长时间和巨额资金研究,在制图精度、稳定性、故障率等方面相对别国有着压倒性优势。

外媒仍然认为,歼20具有一定实战能力,最大的优势在于物美价廉。

即便是F35单价也超过8500万美元,F22更是天价。而歼20价格,应该在5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

显然,歼20性价比有优势,可以大量制造,走苏俄的路线以数量弥补质量的差距。

总之,外媒指出目前歼20最大问题就是发动机。我国也意识到这点,最近报道提到正在测试先进发动机。

按照一般常识,即便现在开始测试,发动机到正式装备部队最少也是5到8年甚至更久后。

有关歼20研究报告 第3篇

专家分析,歼20至少有6项技术世界领先。 第一、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决定了,升力特性是目前所有四代机当中最佳 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鸭翼边条翼升力体”综合布局结构,把鸭翼、边条翼、升力体三者结合一起的,这是成飞在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的,在全球已有的四代战斗机(F22、F35、俄国T50)当中,升力特性最好、升力系数最高。美国F22、F35、俄国T50都只有变形的、大小不等的边条翼,而按照有关论文,中国四代重歼采用鸭翼同边条翼和升力体结合之后,升力系数最大比“单纯采用边条翼的战机”提高四成,何况F22/F35的边条都是变形小边条。这意味着中国四代有着更短的起飞距离、以及大约2015年左右中国WS15发动机到位之后更优秀的稳定盘旋能力以及机动性。 第二、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决定了,俯仰、侧滑、横滚、转向尤其是瞬间盘旋的能力和效率,是目前所有四代机中最佳或者最佳之一 目前所有四代机当中,气动面采用“鸭翼+前后襟翼+全动尾翼”综合布局提高飞控能力的,四代的差动鸭翼可以和全动小垂尾同步实施偏转,这目前只有中国四代重歼一家。所有的四代机都有前后襟翼,T50、F35也采用全动尾翼,但是它们没有鸭翼同全动尾翼联动,控制俯仰、侧滑、横滚、转向尤其是瞬间盘旋的能力和效率,低于中国四代重歼。这意味着不论亚音速、跨音速、还是高音速状态下,战机的俯仰、侧滑、横滚、转向的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战斗过程中的“占位”、 “抢位”能力和速度,超过T50、F35。而F22毕竟是1990年试飞的机型,采用的是80年代的技术,气动布局上连全动尾翼都没有,靠的是二维矢量喷管与襟翼的共同作用,可以有限控制俯仰和转向而已。想想看,在航向基本都未来得及变化的时刻,我们四代重歼的机头指向已经迅速改变、瞄向敌机,加上我们研发中的大角度离轴发射的导弹,谁先发射攻敌,谁占据先机,不言而喻。而这还只是瞬间盘旋能力(简称瞬盘)优秀的表现而已。 第三、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独创的“可调DSI进气道” 在美国F35的DSI进气道技术上更先进一步美国F35、或者中国枭龙、中国J10B型战机上面的DSI进气道,是不可调的。这意味着采用这种进气道的战机,尽管得到了减重、总压恢复比较优、间接提高发动机推力的优势,但是,局限在于:这种优势只能固定在某一速度范围。但是中国四代重歼采用了“可调DSI进气道”,鼓包固定但是进气道侧等位置可调,有效随速度变化改变进气量,从而达到各个主要速度段的优秀的总压恢复比,在各个主要速度段间接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这一技术同未来2015年左右即将实用化的十五到十八吨级推力的WS15发动机相结合,可以确保中国四代重歼在目前所有四代战机中的动力优势。澎湃的动力将意味着更好的加速性、爬升率、超巡能力、以及更强的稳定盘旋能力。 第四、中国四代重歼的主翼后掠角较大,与细长机身等因素综合支持高音速能力 超巡能力在发动机到位之后可超越F22从画图测量看,中国四代重歼的主翼后掠角较大,达到了47度乃至48度。高于F22。加之细长的机体迎风阻力小,这一构型可以实现高音速能力。在十五到十八吨级推力的WS15到位之后,这一翼型和机型,超巡能力超过F22毫无问题,更不谈F35。这意味着更高的接敌速度、以及更高的逃逸速度和生存能力。 第五、中国四代重歼的隐身能力达到空军指标,有消息称已经采用的等离子局部隐身技术、反无源探测涂料,可以使中国四代重歼隐身性达到和超越F22隐身方面 目前中国四代重歼的正面雷达反射面,比之F22多了鸭翼、腹鳍四个反射面。但我们已经看到:1、中国空军在招标中已经做过各个竞标型号的RCS 雷达反射面的微波暗室测算。目前推出的四代重歼是各个招标方案中最优的。2、目前出现的四代重歼的颜色是墨绿色的,完全不同于三代机 J10/J11出厂时的黄皮机,是复合材料和隐形材料的颜色。也就是包括鸭翼和腹鳍也使用了隐性涂料。3、鸭翼、腹鳍同机体的结合部,容易产生爬行波等雷达反射源的部位,有消息称已经采用等离子局部隐身技术,可以使隐身问题完全弥补。4、更新的涂料可有效抑制无源探测,即在涂料中放入某种特定的磁性材料,传导电流涂层,从而导致照射到机体表层的电视信号电波、手机信号电波、电台信号电波,等等,也被吸收,从而实现“反无源探测”(例如名噪一时的捷克维拉雷达)。至于侧面反射面积,大家比较一下中国四代重歼同F22的尾翼大小,即可一目了然地知道:F22毕竟是八十年代技术的产品。 第六、中国四代重歼的气动构型,“系统集成”、“技术集成”能力世界第一 中国四代重歼集全球优秀三代机和四代机的大成于一体,是采用现有优秀技术最多、综合最为完善的机型。某著名工业国有一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从目前已经曝光的中国四代重歼的照片分析,中国四代综合了全球7种优秀战机的十种以上的优秀技术于一体。这些技术包括:美国F22的菱形机头+F22的整体式黄金镀膜舱盖(中国四代重歼与此相似度九成以上);美国F35/中国枭龙的蚌式进气道的中国改进型(中国四代采用可调式DSI进气道);中国J10的鸭翼的改型(中国四代采用了上反鸭翼,与下反主翼等翼面配合,共生涡升效应);中国枭龙或美国F18的大边条翼的改型(F22/F35/T50只有变相的小边条,产生的涡升力有限);中国J10的三角翼的切尖改型(接近梯形翼,有利于高速性);中国J8式的利于高速性的长机身(“长细比”大,有利于高速性);美国F35俄国T50的全动垂尾(中国四代重歼的全动垂尾大小,明显小于F22);翼身一体技术(中国四代重歼的上单翼同机身一体化无缝衔接,利于隐身)、 俄罗斯米格腹鳍(正好从侧面挡住了发动机尾喷口,同时兼顾航向的稳定性)

有关歼20研究报告 第4篇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进销存管理是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商品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加。企业需要实时动态地对商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好地增加业务量,另外不少企业通过分公司或代理商把产品推向最终用户,这些分公司或代理商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跨空间、跨时间的频繁业务信息交流是这些企业业务活动的主要特点。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人工传递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方式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了。

编写目的

此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是为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编写的,开发这个软件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率、高准确率、通用性好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者分析与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通过这份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详尽说明了该软件产品的需求规格,包括对产品进行的准确的定义。

开发目的及意义

本设计为一个基本的b/s结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即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商品信息的跨时间、空间的管理。本系统对企业中常见的采购、库存、销售等商业活动以及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等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功能贴近实际,内容精练。

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本软件产品需求分析报告所针对的各种不同的预期读者,可能包括:

用户; 开发人员; 企业管理者; 营销人员; 测试人员; 文档编写入员。

2 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软件本身的系统机构,我们本小组从功能的角度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模块划分,主要区分了每个功能的边界,这是第一次将系统功能进行细化的过程,分析结果如下表2-1所示。

根据表2-1用户描述的需求,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表2-2所示,并对其模块的划分和功能进行描述。划分模块的目的是使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开发难度降低并有利于团队的开发。

系统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登录、基本资料维护、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和系统维护等,根据具体情况,该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信息业务,主要负责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商品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的管理;第二类是进货业务,主要负责对货物生成采购单,并采购入库;第三类是销售业务,主要负责对商品的销售,并销售出库;第四类是库存管理业务,主要负责库存盘点。

系统功能树图

子系统??

(请改成具体的名称,如“用户管理子系统”。若未划分子系统,则删除本标题,直接写“模块”,并将等标题升级为四级标题。)

对该子系统的描述。

模块一(请改成具体的名称)

(1)用例图

(2)需求说明

(3)输入/输出数据

列出输入数据(用户输入、来自外部接口的输入或者其它输入)并且定义针对这些输入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地输出数据,描述对应区别: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当有大量数据需要描述时,也可以分类描述数据,并且注明各项数据的输入、输出属性。

模块二

(1)用例图

(2)需求说明

(3)输入/输出数据

子系统二

具体写法,参照节。

请根据需要,增加,等小节。

3 用户界面与运行环境需求

通过本节描述可以确定,保证软件产品能和外部组件正确连接的需求。

用户界面

主要是对用户界面风格、布局等方面的描述。 以下是可能包括的一些特征:

将要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l)标准或者产品系列的风格; 有关屏幕布局或者解决方案的限制;将要使用在每一个屏幕(图形用户界面)上的软件组件,可能包括:选单; 标准按钮; 导航链接; 各种功能组件; 消息栏; 快捷键;各种显示格式的规定,可能包括: 不同情况下文字的对齐方式;不同情况下数字的表现格式与对齐方式 日期的表现方法与格式; 计时方法与时间格式; 等等。错误信息显示标准;对于用户界面的细节,例如:一个特定对话框的布局,应该写入具体的用户界面设计说明中,而不能写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如果采用现成的、合适的用户界面设计规范(标准),或者另文描述,可以在这里直接说明,并且将其加入参考文献。

运行环境

描述了本软件的运行环境,一般包括:硬件平台;sun v880或以上,双cpu,2g内存,200g以